• 忘掉天地
  • 仿佛也想不起自己
  • 忘掉天地
  • 仿佛也想不起自己
bingliaolongBingliaolong  2024-08-30 16:27 Aet 隐藏边栏 |   抢沙发  2 
文章评分 1 次,平均分 5.0

主题

概述

  1. 主题是文章所讨论的主要内容或问题,也就是文章的“话题”
  2. 它回答的是“这篇文章在讲什么”
  3. 主题一般比较宽泛,是文章的外在表现
  4. 主题是具体的,可以是一个事件、一个人物、一个现象或一个问题

中心思想

概述

  1. 中心思想是作者通过文章想要表达的主要观点或立场,是对主题的深入分析和主张
  2. 它回答的是“作者想通过这个主题告诉读者什么”
  3. 中心思想更倾向于内在的、深层次的内容,是主题的核心与升华

示例

  1. 例如,关于“友谊”这个主题,中心思想可能是“真挚的友谊是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

主题和中心思想

关系

  1. 主题是文章的“外衣”,是文章讨论的对象
  2. 中心思想是主题的“内核”,是作者对主题的态度、观点或情感
  3. 中心思想依托于主题而存在,而主题通过中心思想得到深化和具体化

理解

  1. 主题就是文章讨论的“范围”或“对象”,它定义了文章的内容边界,可以是现象、话题、制度、事物等
    1. 主题是客观的、宽泛的,决定了文章要讨论的内容是什么
  2. 中心思想是作者对这个范围的主观“输出”,也就是作者对主题的态度、观点、评价或情感
    1. 中心思想是主观的,是对主题的进一步解读和升华

示例

  1. 主题(Topic):
    1. 讨论的是“环保”这个话题
  2. 中心思想(Central Idea):
    1. 可能是“保护环境需要每个人从小事做起”,或“环保不仅仅是政府的责任,更需要每个公民的参与”

框架结构

引用-正文-结论

  1. 适用
    1. 议论文、说明文、学术论文等
  2. 特点
    1. 结构清晰,逻辑性强,适合表达明确的观点和结论
  3. 内容
    1. 引言
      引言引出主题
    2. 正文
      正文展开讨论
    3. 结论
      结论总结升华

总分总

  1. 适用
    1. 议论文、说明文、演讲稿等
  2. 特点
    1. 前后呼应,强调中心思想
  3. 内容
    1. 总述
      开篇点明主题,简述主要观点
    2. 分述
      逐一展开论述,每段落分别论证一个分论点
    3. 总结
      归纳各分论点,总结加强中心思想

并列式

  1. 适用
    1. 议论文、叙事文、说明文等
  2. 特点
    1. 多个平行段落,彼此独立又相关
  3. 内容
    1. 每个段落论述一个方面或例子,整体结构像多个相互独立的部分并列
    2. 适合表达多个同等重要的观点或事实

层进式

  1. 适用
    1. 议论文、分析性文章等
  2. 特点
    1. 论述逐层深入,由浅入深
  3. 内容
    1. 按照逻辑顺序逐层深入,逐步加强论证力度
    2. 适合解决复杂问题或深入探讨某一主题

问题-原因-解决方案

  1. 适用

    1. 解决问题的议论文、建议书等
  2. 特点

    1. 明确问题,分析原因,提出解决方案
  3. 内容

    1. 问题:
      介绍问题的背景和具体表现
    2. 原因:
      深入分析问题的成因
    3. 解决方案
      提出具体的对策或建议

对比式

  1. 适用

    1. 议论文、比较分析文章等
  2. 特点

    1. 通过对比不同事物、观点或现象,突出中心思想
  3. 内容

    1. 通过对两种事物、现象或观点进行对比,得出结论或突出优劣
    2. 适合展示矛盾、冲突或选择

时间顺序

  1. 适用

    1. 记叙文、描述过程的说明文等
  2. 特点

    1. 按照时间顺序展开描述,情节递进
  3. 内容

    1. 以时间为线索,叙述事件发展过程或描述变化过程
    2. 适合讲述故事或描述历程

空间顺序

  1. 适用

    1. 描写文、说明文等
  2. 特点

    1. 按照空间、方位顺序展开描写
  3. 内容

    1. 从远到近、从上到下、从整体到部分,进行有序描述
    2. 常用于景物描写、场景介绍等

长篇小说适用结构

时间顺序

  1. 适用情境

    1. 描述事件的经过、人物经历、故事发展的过程
  2. 特点

    1. 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来讲述,清晰易懂
  3. 内容

    1. 适合描写情节推进、人物成长、历史回顾等。例如,从清晨到黄昏,从过去到现在,逐步展开故事

空间顺序

  1. 适用情境

    1. 描写场景、环境、地点的变化
  2. 特点

    1. 按照空间位置来展开描写,如从外到内,从上到下,从近到远
  3. 内容

    1. 适合场景转换、环境描写,或让读者感受一个地方的氛围,如从屋内转到屋外,或从城市到乡村

事件-反应

  1. 适用情境

    1. 展示人物对特定事件的反应和心理变化
  2. 特点

    1. 事件发生后,迅速描写人物的反应、决策和行动
  3. 内容

    1. 用于突发事件、紧急情况、矛盾冲突等场景,强调人物的内心活动和行为

内外对照

  1. 适用情境

    1. 对比人物的内心世界和外部行为,或对比两个角色、两个事件的差异
  2. 特点

    1. 通过内心描写与外部表现的对比,突出矛盾或反差
  3. 内容

    1. 适合塑造复杂角色,揭示表面和内在的冲突

递进式

  1. 适用情境
    1. 逐步深入描述一个场景、揭露一个秘密或推进一个复杂事件
  2. 特点
    1. 内容层层递进,由浅入深
  3. 内容
    1. 适合展开悬念、揭示谜底、逐步加深冲突等,使读者产生强烈的阅读期待

情感起伏

  1. 适用情境

    1. 表现人物情感的波动和变化
  2. 特点

    1. 通过描述情感的变化来推动故事的发展,如从愤怒到平静,从失望到希望
  3. 内容

    1. 适合描写人物心理,特别是角色面临重大决定或情感冲突时

对话推进

  1. 适用情境

    1. 通过对话推进情节,揭示人物关系、推动冲突
  2. 特点

    1. 以对话为主,动作和神态为辅,推动故事发展
  3. 内容

    1. 适合表现人物互动、揭露信息、制造冲突或达成和解等

伏笔-呼应

  1. 适用情境

    1. 埋设伏笔,后续揭示或回应
  2. 特点

    1. 先埋下疑问或暗示,后面逐步揭晓,产生意外感或恍然大悟的效果
  3. 内容

    1. 适合制造悬念、引导读者注意某个细节或情节

平行叙事

  1. 适用情境

    1. 同时讲述多个情节线索或多名角色的经历
  2. 特点

    1. 在同一章节中交替描述不同事件或人物,最后汇聚到同一结果
  3. 内容

    1. 适合多线叙事、展现多角度故事,让情节更丰富多元

象征或隐喻

  1. 适用情境

    1. 通过象征或隐喻来表达深层含义或主题
  2. 特点

    1. 用场景、物品、自然现象等象征人物情感或故事主题
  3. 内容

    1. 用于增加文章深度,使得场景和细节更具寓意

修辞手法

比喻

  1. 概述
    1. 用具体的事物或现象来比喻抽象的事物,使其生动形象
  2. 明喻
    1. 用“像”、“如”、“似”等词将两种事物进行比较
    2. 如“他的声音像洪钟一样洪亮”
  3. 暗喻
    1. 不用明显的比喻词,而是直接说成另一种事物
    2. 如“他是公司的顶梁柱”。
  4. 借喻
    1. 直接用比喻对象来代替所要描写的事物
    2. 如“桃李满天下”中的“桃李”比喻学生

拟人

  1. 概述
    1. 将无生命的事物当作人来描写,使之具有人的动作、情感或思想
    2. 例如,“小溪欢快地唱着歌儿”,将“小溪”拟人化,赋予其人类的特征

夸张

  1. 概述
    1. 对事物的特点、状态或程度进行夸大或缩小的描写,以增强表达效果
    2. 如“他的力气大得能拔起一棵大树”,夸大人物的力量

排比

  1. 概述
    1. 把结构相同或相似、意思相关的词语、句子并列起来,以增强语言的节奏感和气势
    2. 如“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排比的使用增加了语言的气势

对偶

  1. 概述
    1. 将结构相同、意义相关或相对的词语、句子对称地排列,使句子整齐、对称
    2. 如“上天下地,入海出洋”,对偶结构使句子更具韵律感

设问

  1. 概述
    1. 为了引起注意或突出某一问题,故意提出问题,然后自己回答
    2. 如“难道我们还能无动于衷吗?”通过设问,强调了需要采取行动

反问

  1. 概述
    1. 用疑问的形式表达肯定或否定的意思,不需要回答
    2. 如“这么美丽的花儿,谁会不喜欢呢?”实则表达喜爱

对比

  1. 概述
    1. 通过对比不同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不同方面,突出它们的差异
    2. 如“旧社会的穷人忍饥挨饿,新社会的人民幸福安康”,通过对比凸显社会变迁

象征

  1. 概述
    1. 用具体的事物来象征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情感
    2. 如“鸽子象征和平”,通过具体的“鸽子”表达“和平”的抽象概念

反复

  1. 概述
    1. 为强调某种思想感情或突出某个词语而在文中反复使用
    2. 如“我们要和平,我们要幸福,我们要美好的生活”,通过反复强调诉求

引用

  1. 概述
    1. 引用他人的话、诗句、格言等来增强表达的说服力或艺术性
    2. 如“正所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通过引用经典增加文章的权威性

借代

  1. 概述
    1. 用相关的事物代替要表达的事物
    2. 如“红领巾们在操场上玩耍”,用“红领巾”代指少年儿童

反语

  1. 概述
    1. 表面意思与实际意思相反,带有讽刺意味
    2. 如“你真是个大好人啊!”实际语气反讽

双关

  1. 概述
    1. 利用词语的多义性或同音异义,使句子产生双重含义
    2. 如“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既指演艺圈,也可以泛指任何付出与成就的关系

防拟

  1. 概述
    1. 仿照经典的词句,创造新的表达方式,以达到幽默或讽刺效果
    2. 如“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仿拟流行语,引发共鸣

移情

  1. 概述
    1. 把人的感情移到景物上,使情景交融
    2. 如“树在哀叹,风在哭泣”,把人的情感移到自然景物上

拟声

  1. 概述
    1. 用文字模仿自然声音,使描述更生动
    2. 如“叮咚”“哗啦啦”,模仿水声、风声等

不同文体相关技巧

记叙文

  1. 注重故事性和细节刻画

议论文

  1. 强调观点和论据

说明文

  1. 需要逻辑清晰

描写文

  1. 注重描绘事物的形象

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bingliaolong
Bingliaolong 关注:0    粉丝:0 最后编辑于:2024-09-03
Everything will be better.

发表评论

表情 格式 链接 私密 签到
扫一扫二维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