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
概述
- 主题是文章所讨论的主要内容或问题,也就是文章的“话题”
- 它回答的是“这篇文章在讲什么”
- 主题一般比较宽泛,是文章的外在表现
- 主题是具体的,可以是一个事件、一个人物、一个现象或一个问题
中心思想
概述
- 中心思想是作者通过文章想要表达的主要观点或立场,是对主题的深入分析和主张
- 它回答的是“作者想通过这个主题告诉读者什么”
- 中心思想更倾向于内在的、深层次的内容,是主题的核心与升华
示例
- 例如,关于“友谊”这个主题,中心思想可能是“真挚的友谊是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
主题和中心思想
关系
- 主题是文章的“外衣”,是文章讨论的对象
- 中心思想是主题的“内核”,是作者对主题的态度、观点或情感
- 中心思想依托于主题而存在,而主题通过中心思想得到深化和具体化
理解
- 主题就是文章讨论的“范围”或“对象”,它定义了文章的内容边界,可以是现象、话题、制度、事物等
- 主题是客观的、宽泛的,决定了文章要讨论的内容是什么
- 中心思想是作者对这个范围的主观“输出”,也就是作者对主题的态度、观点、评价或情感
- 中心思想是主观的,是对主题的进一步解读和升华
示例
- 主题(
Topic
):- 讨论的是“环保”这个话题
- 中心思想(
Central Idea
):- 可能是“保护环境需要每个人从小事做起”,或“环保不仅仅是政府的责任,更需要每个公民的参与”
框架结构
引用-正文-结论
- 适用
- 议论文、说明文、学术论文等
- 特点
- 结构清晰,逻辑性强,适合表达明确的观点和结论
- 内容
- 引言
引言引出主题 - 正文
正文展开讨论 - 结论
结论总结升华
- 引言
总分总
- 适用
- 议论文、说明文、演讲稿等
- 特点
- 前后呼应,强调中心思想
- 内容
- 总述
开篇点明主题,简述主要观点 - 分述
逐一展开论述,每段落分别论证一个分论点 - 总结
归纳各分论点,总结加强中心思想
- 总述
并列式
- 适用
- 议论文、叙事文、说明文等
- 特点
- 多个平行段落,彼此独立又相关
- 内容
- 每个段落论述一个方面或例子,整体结构像多个相互独立的部分并列
- 适合表达多个同等重要的观点或事实
层进式
- 适用
- 议论文、分析性文章等
- 特点
- 论述逐层深入,由浅入深
- 内容
- 按照逻辑顺序逐层深入,逐步加强论证力度
- 适合解决复杂问题或深入探讨某一主题
问题-原因-解决方案
-
适用
- 解决问题的议论文、建议书等
-
特点
- 明确问题,分析原因,提出解决方案
-
内容
- 问题:
介绍问题的背景和具体表现 - 原因:
深入分析问题的成因 - 解决方案
提出具体的对策或建议
- 问题:
对比式
-
适用
- 议论文、比较分析文章等
-
特点
- 通过对比不同事物、观点或现象,突出中心思想
-
内容
- 通过对两种事物、现象或观点进行对比,得出结论或突出优劣
- 适合展示矛盾、冲突或选择
时间顺序
-
适用
- 记叙文、描述过程的说明文等
-
特点
- 按照时间顺序展开描述,情节递进
-
内容
- 以时间为线索,叙述事件发展过程或描述变化过程
- 适合讲述故事或描述历程
空间顺序
-
适用
- 描写文、说明文等
-
特点
- 按照空间、方位顺序展开描写
-
内容
- 从远到近、从上到下、从整体到部分,进行有序描述
- 常用于景物描写、场景介绍等
长篇小说适用结构
时间顺序
-
适用情境
- 描述事件的经过、人物经历、故事发展的过程
-
特点
- 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来讲述,清晰易懂
-
内容
- 适合描写情节推进、人物成长、历史回顾等。例如,从清晨到黄昏,从过去到现在,逐步展开故事
空间顺序
-
适用情境
- 描写场景、环境、地点的变化
-
特点
- 按照空间位置来展开描写,如从外到内,从上到下,从近到远
-
内容
- 适合场景转换、环境描写,或让读者感受一个地方的氛围,如从屋内转到屋外,或从城市到乡村
事件-反应
-
适用情境
- 展示人物对特定事件的反应和心理变化
-
特点
- 事件发生后,迅速描写人物的反应、决策和行动
-
内容
- 用于突发事件、紧急情况、矛盾冲突等场景,强调人物的内心活动和行为
内外对照
-
适用情境
- 对比人物的内心世界和外部行为,或对比两个角色、两个事件的差异
-
特点
- 通过内心描写与外部表现的对比,突出矛盾或反差
-
内容
- 适合塑造复杂角色,揭示表面和内在的冲突
递进式
- 适用情境
- 逐步深入描述一个场景、揭露一个秘密或推进一个复杂事件
- 特点
- 内容层层递进,由浅入深
- 内容
- 适合展开悬念、揭示谜底、逐步加深冲突等,使读者产生强烈的阅读期待
情感起伏
-
适用情境
- 表现人物情感的波动和变化
-
特点
- 通过描述情感的变化来推动故事的发展,如从愤怒到平静,从失望到希望
-
内容
- 适合描写人物心理,特别是角色面临重大决定或情感冲突时
对话推进
-
适用情境
- 通过对话推进情节,揭示人物关系、推动冲突
-
特点
- 以对话为主,动作和神态为辅,推动故事发展
-
内容
- 适合表现人物互动、揭露信息、制造冲突或达成和解等
伏笔-呼应
-
适用情境
- 埋设伏笔,后续揭示或回应
-
特点
- 先埋下疑问或暗示,后面逐步揭晓,产生意外感或恍然大悟的效果
-
内容
- 适合制造悬念、引导读者注意某个细节或情节
平行叙事
-
适用情境
- 同时讲述多个情节线索或多名角色的经历
-
特点
- 在同一章节中交替描述不同事件或人物,最后汇聚到同一结果
-
内容
- 适合多线叙事、展现多角度故事,让情节更丰富多元
象征或隐喻
-
适用情境
- 通过象征或隐喻来表达深层含义或主题
-
特点
- 用场景、物品、自然现象等象征人物情感或故事主题
-
内容
- 用于增加文章深度,使得场景和细节更具寓意
修辞手法
比喻
- 概述
- 用具体的事物或现象来比喻抽象的事物,使其生动形象
- 明喻
- 用“像”、“如”、“似”等词将两种事物进行比较
- 如“他的声音像洪钟一样洪亮”
- 暗喻
- 不用明显的比喻词,而是直接说成另一种事物
- 如“他是公司的顶梁柱”。
- 借喻
- 直接用比喻对象来代替所要描写的事物
- 如“桃李满天下”中的“桃李”比喻学生
拟人
- 概述
- 将无生命的事物当作人来描写,使之具有人的动作、情感或思想
- 例如,“小溪欢快地唱着歌儿”,将“小溪”拟人化,赋予其人类的特征
夸张
- 概述
- 对事物的特点、状态或程度进行夸大或缩小的描写,以增强表达效果
- 如“他的力气大得能拔起一棵大树”,夸大人物的力量
排比
- 概述
- 把结构相同或相似、意思相关的词语、句子并列起来,以增强语言的节奏感和气势
- 如“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排比的使用增加了语言的气势
对偶
- 概述
- 将结构相同、意义相关或相对的词语、句子对称地排列,使句子整齐、对称
- 如“上天下地,入海出洋”,对偶结构使句子更具韵律感
设问
- 概述
- 为了引起注意或突出某一问题,故意提出问题,然后自己回答
- 如“难道我们还能无动于衷吗?”通过设问,强调了需要采取行动
反问
- 概述
- 用疑问的形式表达肯定或否定的意思,不需要回答
- 如“这么美丽的花儿,谁会不喜欢呢?”实则表达喜爱
对比
- 概述
- 通过对比不同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不同方面,突出它们的差异
- 如“旧社会的穷人忍饥挨饿,新社会的人民幸福安康”,通过对比凸显社会变迁
象征
- 概述
- 用具体的事物来象征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情感
- 如“鸽子象征和平”,通过具体的“鸽子”表达“和平”的抽象概念
反复
- 概述
- 为强调某种思想感情或突出某个词语而在文中反复使用
- 如“我们要和平,我们要幸福,我们要美好的生活”,通过反复强调诉求
引用
- 概述
- 引用他人的话、诗句、格言等来增强表达的说服力或艺术性
- 如“正所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通过引用经典增加文章的权威性
借代
- 概述
- 用相关的事物代替要表达的事物
- 如“红领巾们在操场上玩耍”,用“红领巾”代指少年儿童
反语
- 概述
- 表面意思与实际意思相反,带有讽刺意味
- 如“你真是个大好人啊!”实际语气反讽
双关
- 概述
- 利用词语的多义性或同音异义,使句子产生双重含义
- 如“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既指演艺圈,也可以泛指任何付出与成就的关系
防拟
- 概述
- 仿照经典的词句,创造新的表达方式,以达到幽默或讽刺效果
- 如“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仿拟流行语,引发共鸣
移情
- 概述
- 把人的感情移到景物上,使情景交融
- 如“树在哀叹,风在哭泣”,把人的情感移到自然景物上
拟声
- 概述
- 用文字模仿自然声音,使描述更生动
- 如“叮咚”“哗啦啦”,模仿水声、风声等
不同文体相关技巧
记叙文
- 注重故事性和细节刻画
议论文
- 强调观点和论据
说明文
- 需要逻辑清晰
描写文
- 注重描绘事物的形象
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Aet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你可能也喜欢
- ♥ Lua程序设计:三11/13
- ♥ 51CTO:Linux C++网络编程五08/20
- ♥ 逐行读取txt内容10/12
- ♥ Windows 核心编程 _ 内核对象一06/04
- ♥ 回顾_单词次性07/19
- ♥ 匹配_KMP模式匹配算法:一11/02